关键词
诗文库 正文
宋贵人皇后册文 东汉 · 汉灵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
维建宁四年七月乙未(案:《后汉·灵纪》作「癸丑」)
制诏:「皇后之尊,与帝齐体,供奉天地,祗承宗庙,母临天下。
故有莘兴殷,姜任母周,二代之隆,盖有内德。
长秋宫阙,中宫旷位,宋贵人淑媛之懿,体山河之仪,威容昭曜,德冠后庭。
群寮所咨,人曰宜哉。
卜之蓍龟,卦得承乾。
有司奏议,宜称绂组,以母兆民。
今使太尉使持节奉玺绶(《通典》作绂)宗正祖为副,立贵人皇后
后其往践尔位,敬宗礼典,肃慎中馈,无替朕命永终天禄(《续汉·礼仪志中》注补引蔡质典仪》,又见《通典》五十八)」。
宣胜军使王谠为亡男昭允明真斋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五
伏闻大化无方。神功广被。
洞幽明而赴感。普生死以垂恩。
拯度无遗。古今蒙泽
臣顷者专征北陆。统领师徒。
横黑弰以临戎。誓倾臣节。
奋雕戈而效命。志洗国雠。
山川有登涉之遥。粮馈有挽输之重。
惟期办集。正切忧兢。
又一军之人。苦于瘥疫。
死伤枕藉。相望道途。
兼小男昭允。疾恙所婴。
性命悬迫。发丹诚而启愿。
冀元圣之鉴临。寻遂回戈。
免贻旷阙。再朝丹陛。
祗奉皇慈。恭道恩。
敢申昭谢。是用按洞元品格。
灵宝典仪。考九幽长夜之科。
遵玉匮明真之式。精修斋真。
上答灵慈。伏冀三界照临。
诸天悯护。赐九元七祖。
超苦趣于幽关。眷属亲缘。
享福祥于昭代。臣积生衅咎。
往世冤雠。及主务以来。
公私负犯。或赏刑不当。
或裁断失宜。俗有怨嗟。
过伤阴骘。致使动贻障塞。
莫值亨通。昼夜循怀。
常增忧惕。因今斋谢。
并乞忏除。亡男昭允。
未及壮年。飘魂异境。
悯其沦谢。悲痛尤深。
或有邪沴侵伤。或是幽灵拘制。
虔祈道力。俾遂生神。
度南丹流火之庭。升上境洞阳之府。
元證品。悟道登真。
罪咎蠲除。冤债和释。
臣等灾躔超解。厄运清消。
禄秩寿涯。更期延益。
惟勤诚节。永酬圣主之恩。
克励焚修。仰副真灵之祐。
宫词 其九十三 北宋 · 赵佶
七言绝句 押覃韵
端拱垂衣每面南,晓班庭下颂声三。
典仪预白排朝日,假令临时放六参。
葬恭杜皇后七年三月 东晋 · 晋成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
吉凶典仪,诚宜备设;
然丰约之度,亦当随时。
况重壤之下,而崇饰无用邪?
今山陵之事,一从节俭,陵中唯洁扫而已,不得施涂车刍灵(《晋书·成恭杜皇后传》)
下书讥复肉刑 南燕 · 慕容超
 出处:全晋文
阳九数缠,永康多难。
自北都倾陷,典章渝灭,律令法宪,靡有存者。
网理天下,此焉为本,既不能导之以德,必须齐之以刑。
虞舜大圣,犹命咎繇作士,刑之不可以<巳巳>也如是!
先帝季兴,大业草创,兵革尚繁,未遑修制。
朕猥以不德,嗣承大统,抚御寡方,致萧墙衅发,遂戎马生郊典仪寝废。
今四境无虞,所宜修定,尚书可召集公卿。
至如不忠不孝若封嵩之辈,枭斩不足以痛之,宜致烹轘之法,亦可附之律条,纳以大辟之科。
肉刑者,乃先圣之经,不刊之典,汉文易之,轻重乖度。
今犯罪弥多,死者稍众。
肉刑之于化也,济育既广,惩惨尤深,光寿建熙中,二祖已议复之,未及而晏驾。
其令博士已上,参考旧事,依《吕刑》及汉、魏、晋律令,消息增损,议成燕律。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孔子曰:“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轘裂之刑,烹煮之戮,虽不在五品之例,然亦行之自古。
渠弥之轘,著是《春秋》,哀公之烹,爰自中代。
世宗都齐,亦悯刑罚失中,咨嗟寝食。
王者之有刑纠,犹人之有左右手焉。
孔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是以萧何定法令而受封,叔孙通以制仪受奉常
立功立事,古之所重,其明议损益,以成一代准式。
周汉有贡士之条,魏立九品之选,二者孰愈,亦可详闻(《晋书·载纪·慕容超传》,又《十六国春秋》六十四。)
定蕃使朝仪诏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
四夷来王。
历代故事。
前后各因强弱。
抚制互有典仪
大蕃须示于威容。
即于正衙引对。
小蕃但推于恩泽。
仍于偏殿抚怀。
宪府奏论。
礼院详酌。
皆徵故实。
咸有明文。
正衙威容。
未可全废。
内殿恩泽。
且可常行。
若遇大蕃入朝。
即准旧仪。
于正殿排比铺陈立仗。
百官排班。
于正门引入对见。
越国武肃王碑铭 五代 · 皮光业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八
粤以唐长兴三载壬辰春季凋十三荚。
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尚书令吴越国王弃捐宫馆。
以是岁明宗皇帝太常博士段容。
定谥议曰武肃
尚书工部侍郎杨凝式撰神道碑文。
翰林待诏张季恭至吴越
书于刊石。
后二年岁在敦牂。
天下兵马都元帅吴越王建庙貌于始封之越国
礼与境内。
乐之罔极。
孝思也。
盖闻神道设教。
莫大于郊社严禋。
明德惟馨。
无逾于祖考孝享。
是以百代相袭。
六籍盛称。
报劬劳则天保是徵。
展钦若则王假是训。
又况建除难靖乱之业。
武烈之威名。
振刚德义气之风。
成肃恭之懿号。
陈力四纪。
光奉八朝。
生为有土之君。
薨立象朝之庙。
是可睢盱召毕。
龌龊桓文。
声华永而日月齐。
简册编而古今在。
矧夫堂成王构。
家继国祧。
压璧宝以知来。
玉林而嗣位。
高阳号里。
无愧前贤。
夏屋登山。
常遵治命。
爰自郑缁始袭。
晋墨未除。
不忍一日之离。
遂立千年之祀。
金镕阳迈。
已成像于吴城
香刻旃檀。
复附神于越国
恭惟先天下兵马都元帅越国武肃王
殷朝篯祖。
仙萼分枝。
唐代鄛公。
灵源真派。
簪裾轩冕。
礼乐诗书。
謺庆连华。
交光翊业。
应劭七世。
累爵重官。
罗企一门。
惟忠及孝。
其降神也。
虹飞蜀国
始见殊祥。
鱼跃汾河。
是生奇表。
赤光耀室。
黄气浮空。
石龟陨下于官山。
胡人来归于宝器(此二事安国县父老言也)
其英姿也。
凤文龙藻。
夐出精神。
白琥苍圭。
琢为标格。
加之薛璘整峻。
谢安风流。
俯仰可观。
进退有度。
慕容德偃月日角。
光彩烁人。
李子坚匿犀龟文。
威仪镇俗。
其辞韵也。
音容洒落。
智辩铿輷。
元善抑扬。
张畅详雅。
至若讨论国计。
谈画兵筹。
接对使伻。
抚御将下。
所谓五河奔注。
百谷崩腾。
玉虹起而云雾销。
金虎啸而风飙动。
揣摩胜负。
赫连勃口授怀惭。
捭阖兴亡。
苏季子舌端有愧。
其气度也。
志高建木。
量等大瀛。
含垢匿瑕。
罔知边际。
求贤接士。
无怠寅昏。
重仁义若邱山。
视玉帛如咳唾。
翘翘车乘。
唯在得人。
憧憧往来。
皆钟和气。
所以羔皮豹舄。
鹤列犀渠。
咸愿杀身。
用酬大惠。
变家为国。
诚由万化生身。
以德聚民。
所谓八风从律。
其英雄也。
能知否泰。
俟云雷。
动必有成。
举无遗策。
蛟龙得雨。
莫测变通。
雕鹗出林。
可知意度。
其间文武迭用。
仁义宏敷。
平阿(一作常平之亡戟得矛(一作列戟持矛)
并能取舍。
元协之搦蛇骑虎。
不觉艰难。
奄有具区。
廓开霸业。
设使庾翼复出。
必不妄誉于桓温
阮籍重生。
安敢轻言于广武
文学也。
家承儒范。
世尚素风。
绛纱帐先生
授白纶巾于神女。
才通梦寐。
凤吐方来。
志在典经。
龙斗不顾。
所以博览七纬。
精究三元。
尽得津涯。
皆升堂奥。
其于篇韵。
尤著功夫。
思风起而绣段飘。
言泉淘而金沙见。
其札翰也。
花随腕下。
星逐毫飞。
霭若游云。
细凝垂露。
钩刀向背。
未饶索肉芝筋。
点画方圆。
高掩崔肥赵瘦。
就中濡染碑额。
益见呈露锋铓。
四方仰之神踪。
一代称之墨宝。
王逸少若见。
甘避雁行。
萧子云如逢。
大惭蝉翼。
其建大功也。
唐季乾符之末
中和之初
海凫乍扬。
天龟初伏
尘飞野马。
四郊之垒渐多。
雾暗腾蛇。
五贼之机共构。
其始者王仙芝结衅中土。
首搆祸阶。
虽已诛夷。
犹残支党。
自此丛祠乌合。
草泽蜂飞。
轻薄者固自披攘。
谨厚者亦为剽悍。
江南则朱直叛乱于唐山
孙端寇孽于安吉
西侵宛水。
东患苕溪
郡县则终日登陴。
生民则长时伏莽。
王时郊居圃。
嘉遁茅山(即葛仙公种瓜之地故曰圃与山相接在临安县城东二里)
方当枕石漱泉。
尚是褒衣博带
睹兹多事。
慨然究怀。
顾谓朋友曰。
丈夫须当拨乱平奸。
岂可怀安端坐。
是日乃奋兹戎服。
挂彼儒冠。
大散家财。
广招勇士
令才举。
行伍肃然。
手仗义旗。
身当勍敌。
一月之内。
二寇殄平。
千里之山川。
救两郡之涂炭。
是王之初功也。
其次黄巢来从五岭
直下三衢
展枭翅则雹布星罗。
张鲸牙则山连岳峙。
所遭蹂践。
并作尘灰。
王乃独领偏师
横行险地。
既逢大憝。
遂设奇兵。
敌望草木丛林。
皆是戈矛旌帜(获敌人之言也)
我则左右翼阵。
默化如神。
当下追奔。
尚贾馀勇。
长蛇封豕。
便出他疆。
新市下江。
保安数邑。
是王之功也。
其次彭城刘汉宏
据南镇之重地。
东越之名区。
黄巢既犯两京。
僖皇乃巡二蜀。
汉宏不思奔问。
便废贡输。
恃险阻于浙河(一作江潮)
欲觊觎于江岸(一作浙岸)
先于渔浦鼋石。
翼张下营。
萧山西陵
鳞次列砦。
烽燧交应。
鼙鼓相闻。
时我诸军。
实有难色。
王乃潜趋间道。
夜济长江
仰告昊天。
乞昏朗月。
当下寒云布野。
杀气凝空。
楚庙阴兵。
旁随雾合。
晋臣黑幔。
闇与山连。
我师忽震于雷霆。
彼砦俄摧于魂梦。
风号貔虎。
争传破竹之声。
阵卷龙蛇。
竞集建瓴之势。
贼将殷轮不暇。
漂杵有馀。
仅身免以奔归。
乃塞门而自守。
尔后大小百战。
首尾四年。
方清镜水之波。
始有兰亭之地。
吊其生聚。
大布仁慈。
诛彼渠魁。
不须天讨。
是王之功也。
次则有薛朗。
逐出周宝
自据朱方。
南袭毗陵
西侵建邺
恣其剽掠。
务在杀伤。
将承中国之危。
拟扼长江之险。
王乃命二麾上将
一月报功。
指其山川。
授以韬略。
蹄毂并举。
水陆兼行。
曾不旬时。
讨平窟穴。
南宫万于犀革。
视以囚人。
崔慧景于䲡篮。
彰其叛主。
是王之功也。
次则有徐约
比是六合镇使。
遽忝三吴郡
玉帛是求。
徵敛无度。
长时习战。
齐民因被雕黥。
比屋为军。
鲁儒亦遭剪削。
惟王闻其暴虐。
奋激神威。
上谷之精兵。
命下江之贤将。
授以九天九地之诀。
传以训辞训典之规。
扼断咽喉。
其郊野。
任约之龙果睡。
王弥之豹徒飞。
食窘朝饥。
无由抚士。
计穷宵遁。
遂至溃围。
松陵之烟水重
香径之黎元再活。
是王之功也。
次则有孙儒
恃有数兵甲。
不守淮南
直欲别迁土疆。
遂奔江左
刲人民为粮食。
隳舍宇为薪苏。
饿鹘饥鹰。
飞扬京口
贪狼乳虎。
践踏吴门
渐逼由拳
将窥霅水
王乃张天网于阻险。
辟地阱于要冲。
发水犀之骁雄。
设燧象之奇计。
青雀摩垒。
赤兔致师。
将持久以待之。
俟势穷而必取。
守陴皆哭。
无食何为。
鸣鼓而攻。
脱身遂去。
向使不施神略。
不振王威。
则翼翼生灵。
皆成膏血。
茫茫胜槩。
尽作烟煤。
所谓劬劳为时。
广大及物。
是王之功也。
次则有董庶人。
始镇石镜
便牧杭州
因破汉宏
遂居越土。
自形成象。
从纤至洪。
并是王之擐甲执兵。
左提右挈。
以至手持旄节。
身爵王侯。
既灭顶于彝伦。
乃垂涎于神器。
铜符金匮。
祥瑞乱兴。
玉玺珠袍。
妖讹竞起。
王以早同楚歃。
夙共晋盟。
书尚缄縢。
血犹濡鍉。
笺函旁午。
诱劝交驰。
谏既闭于属垣。
祸遂成于覆族。
是时两河倔强。
三辅纷纭。
万象虽拱于北辰。
一人不遑于南顾。
王请奉行天罚。
所统便是国兵。
不费上供资财。
不役诸道将帅
果见桓元计窘。
抽玉导以求生。
王莽势穷。
转铜威而厌胜。
喉既摏于富父。
骨复弃于会稽
潴其故宫。
焚其法物。
复我正朔。
我寰瀛。
五石补而天镜明。
六合完而地维正。
是王之功也。
王以平妖立霸时之业。
戡难建盖世之功。
律吕宫商。
锵洋史籍。
丹青金玉。
焕烂国华。
所以僖宗天子。
仰我文昭
眷我武烈
龙光压謺。
急使星驰。
纶綍便蕃。
大王起。
寻以耿纯试理。
卢植兼才。
披锦衣以耀家乡。
握圭符而光松梓。
洎于昭皇飞升。
大宝礼遇元勋。
龙悦召云。
凫忻得藻。
嘉功赏德。
金凤之诏连飞。
表异旌优。
玉麟之符遂刻。
南徐藩翰
钱塘之江山。
节竦灵犀。
帐开神虎。
三千珠甲。
光烂星辰。
十二牙旗。
文生组绣。
碧幢才建。
黄阁又开。
乃兼镇于越藩。
遂对持于汉节。
中天辰象。
虽分牛斗之疆。
夹岸烟岚。
映出东西之宅。
四县既食。
万户累加。
棨戟立门。
赤油罗列。
山河誓券。
丹字荧煌。
生祠之笾豆锵锵。
衣锦之城隍黯黯。
而又特逾汉制。
封我吴王
分夏社之心。
桐剪周王之手。
昔也龙蛇起陆
蹈汤火以战争。
此际山川出云。
见君臣之际会。
逮夫济阴王既传天宝。
梁太祖应元苞。
于王不易范张之故情。
请结秦晋之嘉好。
恨无殊礼。
得展异恩。
于是追吕望之高风。
山甫之美躅。
师尚父统摄三老。
作帝股肱。
尚书令总务万几。
为天喉舌。
仍颁瑞节。
复践高坛。
建牙兼镇于扬州
分阃遥临于楚甸。
寻命兵部姚尚书洎
躬持凤册。
远泛鲸波。
备周官之典仪
越国之土宇。
八鸾四马。
耀镂钖以振钩膺。
三节一王。
秉桓圭而垂元玉。
及龙德嗣君即位
礼称伯舅。
尊曰父师。
寅兹烈光。
虔奉顾命。
是时遣吏部李尚书燕
捧持纶诰。
谕晓湖湘
授天下兵马都元帅
洞庭彭蠡
渐无不顺之臣。
北狄西戎
将有后予之叹。
韩信汉高祖曰。
陛下能将将。
臣能将兵。
是知元帅非人臣之职曹。
帝王之兵柄。
推于前代。
隋炀帝晋王淮南行台尚书令祗为行军元帅
无天下之号。
国朝肃宗皇帝驻跸灵武
因命代宗皇帝广平王而为之。
德宗皇帝鲁王而为之。
梁太祖授九锡后而为之。
斯天下元帅之故实也。
其后龙德复命兵部崔侍郎协
赍持简册。
浮泛风帆。
扬往典于明庭。
促及时而建国。
召康公之命。
得以专征。
唐叔虞之封。
良由吉梦。
未久金行运息。
土德中兴。
庄宗皇帝鹊起并汾。
龙飞宋汳。
当宁不逾于旬朔。
临轩宣谕于公卿。
曰。
吴越国王五十年来。
常作支天之柱。
三千里外。
每为捧日之云。
今若将致小康。
实在敬尊元老。
于是鸾台进拟。
麟趾摛词。
典瑞献功。
白圭而册文粲烂。
职金供命。
镕紫磨而印篆盘珊。
封吴越国王
再授天下元帅
马迁十代史内。
固是绝伦。
𧦬万卷书中。
必无往例。
其建国也。
大君有命。
明试以功。
癸未而至壬辰
备战器而修王道。
先是中朝名士。
在野遗人。
或负笈担簦。
来投霸府
或折襦为裤。
面诣军门。
奋袖于嘉纳(一作务)堂中。
曳履于灵钧台上。
至此水镜裁鉴。
金秤等量。
并列庭臣。
皆居省署。
簪裾列侍。
文物齐光
张伯仁陈宗庙之仪。
子产献公侯之礼。
岂谓难穷者大数。
莫究者彼苍。
俄脱屣于具区。
遽彻县于正寝。
金山雾掩。
谁知帝召王乔
玉海波空。
实痛神辞李广
况十三州疆场。
百万户黔黎。
咸长养于恩膏。
悉生成于化泽。
泪洒而晴空散雨。
愁凝而杲日沈云。
鸟兽悲哀。
草木惨怛。
明宗皇帝太常定谥法
贰卿而撰诔文。
鸾辂龙旗。
赠礼优于邓禹
梓宫黄屋。
异数等于霍光
得谓尽始尽终。
极荣极贵。
享九九之仙寿。
位于一爻。
万之人心。
歆神道于千祀。
有后如此。
又何觖焉。
天下兵马元帅吴越王
族之多奇。
承赵宗之后世。
嵩衡泰华。
秀气俱腾。
淮济江河。
荣光共结。
是时允主。
诞我国祥。
绍经文纬武之基。
袭积德累仁之业。
开襟奋臆。
伏雄杰于周瑜
誓众临戎。
统人豪于张衮
风仪则悬星溢眦。
紫电扬矑。
霜雪凝肌。
鱼龙入发。
仙应有分。
贵不可知。
宋弁声姿。
尤闲进对。
窦融词气。
惟是卑恭。
加以青云常在于言谈。
畏日不离于顾盼。
徐行缓步。
褚彦回却是趋跄。
散帻斜簪。
王文宪殊非蕴藉。
智略则鲍叔锥矢。
应手而成。
德业则顾和圭璋。
遇机方露。
远者大者。
一刚一柔。
静则心照镜而貌怀冰。
含和六气。
动则火炎山而汤涌海。
慑惧万人。
机变则管葛才高。
孙吴术妙。
身文虎豹。
隐见不常。
义府戈矛。
短长迭用。
五隽才既为己任。
六奇策固是无遗。
郤縠诗书。
经纶国计。
项羽雷电。
振动兵筹。
徐睇而莫测金泉。
旁窥而罔知珠岸。
词藻则霜皓月。
络绎䌽笺。
芳草落花。
飘扬镂管。
织成梦锦。
散出神霞。
英变屡奇。
张融之言信矣。
淩颜轹谢。
元稹之论宜然。
札翰则早受义方。
曾传掣笔。
鸾回鹊反。
气势惊人。
金错银钩。
纵横入目。
案牍无非笔阵。
宫寺争耀牌。
崔宏之本草无
张育之折蒲失色。
立功则我王初离太学
亲兵。
郑世子方欲平齐。
汝阴王正思安汉
属邻国侵轶。
命将曰李涛
仅二万兵。
下百里砦。
围逼安国
涎喙馀杭
王虔奉训辞。
遂升上将
清风授武。
黄石传书
亲承韩奕之黄罴。
躬伏封文之白虎。
攻东南而备西北。
事在机先。
掩五垒而出三门
别驰神算。
于是崩摧大阵。
擒获万人。
道路隘于俘囚。
山川积于戈甲。
馀敌作气既竭。
方遁于潜
我则乘胜追奔。
广德
未出一百里之境。
复降五千(一作十)乘之戎。
唱凯歌而喜气连郊。
整班师而雄风掠地。
寻即大统龙舰。
远泛鳌溟。
江阴而收东州(一作川)
入海门而观北固。
彼境遂陈舟楫。
远出枝梧。
我则陈二广于浪港沙前。
设三覆于石牌湾内。
零陵石灰风便。
争投于蛟蜃窟中。
沁水火筏油燃。
尽葬于鲸鲵腹里。
一战定霸
二纪无虞。
寰海具瞻。
将相迭耀。
声光丕显。
为廊庙之人。
功业升闻。
段襄居骨鲠之任。
爰自嗣承国构。
缵奉王基
况当跪箭之初。
又在寝苫之内。
龙凤。
三千馀口之家风。
铁石虎貔。
二十万人之军府
诚难抚御。
岂易辑绥。
我王以孝为模。
用仁作范。
无所不可。
唯言是从。
嘉惠宠灵。
供承花萼。
油云膏雨。
润泽闺门。
此外习武益兵。
轻刑慎罚。
德无胫而远届。
名无翼而遐飞。
果动天朝。
继钟异宠。
三年之内。
两册连封。
双龙之金节齐行。
四马之宝车并骤。
玉具冠剑。
见王者之尊崇。
织文旗常。
睹国容之贵盛。
我王因兹显赫。
益动孝思。
无以答先后之恩。
无以报昊天之德。
且曰。
武肃王有大功及天下。
大名振寰中。
庇生民而百万有馀。
筑城垒近五十来处。
岂可不建庙貌。
不像真容。
为星纪之福宫。
作地户之神主。
爰命兴武中直都虞候姚敬思。
马臻湖畔。
勾践城中。
选闉阇形势之中区
得显敞高平之胜址。
于是锹杵俱下。
畚锸齐兴
隐隐雷声。
轰轰岳振。
不十旬而展役。
匝千丈之阴基。
大梓文
匪自泰山伐得。
宏梁巨栋。
非因漳水漂来。
雕镌者王母元图
甃砌者赫连绣石。
斤挥斧运。
削出银葩。
水錾砂磨。
方成玉磶。
元武(一作玉)之嘉兆。
应神蓍之吉辰。
始乃架险梯虚。
云构山屹。
阴虬回抱。
阳马奔趋。
虎牙衔而枅栱连。
龙脊袅而栾栌转。
琼瑶耀壁。
丹漆明檐。
鸳鸯之瓦缝界成。
芙蓉之塼文印出。
即以丙申岁秋八月十有七日
我王备卤簿鼓吹。
车辂旂常。
北司侍臣。
南班旧列。
奉迎真像。
而入祠宫。
白檀雕出圣容。
黄金缕成宝座。
仪形酷类。
神彩如生。
凤目龙章。
颜犹不改。
垂旒被衮。
人见兴悲。
礼器则俎豆牺樽。
轩悬则柷敔钟磬。
后殿则翚衣雉服。
文母贤妃
露幔珠屏。
虾帘象榻。
不异昔时秘寝。
皆同曩日深宫。
前则广厦交阴。
芳亭对构。
紫石伏狻猊之影。
朱栏交菡萏之光。
正启重门。
并列神将。
侍卫兵仗。
戈戟森然。
文武官班。
簪裾肃列。
直出甬道。
千步有馀。
河枕投醪。
波通射的。
莲芰绕于水阁。
夹于星桥。
左则回抱粉廊。
连延绮栋。
并图曹署。
各列司存。
乃至早世勋臣。
无禄公子。
皆塑仪像。
并配荐羞。
右则修庑飞甍。
绿窗丹牖。
阴兵神马。
见雷电而没风云。
明灶净厨。
备粢盛而烹肥腯。
景物则高杉矮桧。
粉竹金松
夹砌名花。
连阶瑞草。
烟岚蓊蔚。
便是阴宫。
云雾朦胧。
居然神府。
我王昔以致君之业。
累殄寇戎。
今立显考之祠。
用修孝敬。
所以天朝继封王爵
以耀国章。
黄金印印宇内徵呼。
都元帅帅天下侯伯。
卓绝殊勋洪业。
所谓炙地薰天。
设使书剡溪九万之笺。
不能尽
华山五千之仞。
亦恐难穷。
光业也词不梦于王椽。
才匪量于曹斗。
拟奚斯之颂。
或恐粗心。
豫章之碑。
岂合措手。
但以二纪幕客。
十载庭臣。
不求孙绰擅名。
岂望杨修绝妙。
所希编述。
用答恩知。
追感先王。
恭为铭曰。
崧高嶙峋。
是生哲人。
上天师子。
出泽麒麟。
篯尊殷祖。
鄛允唐臣
衣冠表里。
文武经纶。
广运将新。
大盗斯起。
雁象歘惊。
凫毛乱委。
紫盖蒙尘。
黄巾多垒。
既斁宪章。
又裂文轨。
武肃英王
提剑东方。
龙行云雨。
虎变文章。
孛气沃酒。
妖雪归汤。
洗涤星纪。
整顿天常。
告功狼居。
图形麟阁。
桐圭联编。
茅土续索。
三道犀幢。
八朝凤诺。
丹券家门。
锦衣城郭。
元帅天下。
国王具区。
六瑞琢册。
三品铸符。
尚父四履。
尚书万枢。
峗峨高寿。
曦赫霸图。
我王奉天
为时而出。
宝应
继明照日。
国士无双。
风华第一。
削树平戎。
梦禾受秩。
功既挺世。
德又动天。
袭封二册。
嗣位三年。
金印国宝。
元帅兵权。
忠无瑕颣。
孝绝雕镌。
未褫墨缞。
乃建清庙。
卧龙之城。
会稽之峤。
岚界回廊。
明周㙩。
广殿霞开。
重门岳峭。
瑞玉礼器。
香檀圣容。
民之祀主。
我之神宗。
秉翟执籥。
特磬编钟。
燃萧燔膟。
置币输琮。
于穆祠宫。
焕焉阴府。
五齐恒馨。
六佾常舞。
肴荐房烝。
歌随路鼓。
令子懿孙
光今古。
皇太后舆驾议 北魏 · 王延业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二
案《周礼》,王后有五略,重翟以从王祠,厌翟以从王飨宾客,安车以朝见于王,翟车以亲桑,辇车宫中所乘。
又《汉舆服志》云:秦并天下,阅三代之礼,或曰殷瑞山车,金根之色,殷人以为大辂,于是始皇作金根之车。
汉承秦制,御为乘舆。
太皇太后皇太后皆御金根车,加交络、帷裳,非法驾则乘紫罽軿车,云𣝛文画辀,黄金涂五末,盖瓜在右騑驾三马。
阮谌《礼图》并载秦汉已来舆服,亦云:金根辂,皇后法驾乘之,以礼婚见庙;
辂,后法驾,乘之以亲桑;
安车,后小驾,乘之以助祭;
山軿车,后行则乘之;
绀罽軿车,后小行则乘之,以哭公主、邑君、王妃、公侯夫人;
入阁舆,后出入阁、宫中小游则乘之。
晋《先蚕仪注》:皇后乘云母安车,驾六騩案周、秦、汉、晋车舆仪式,互见图书,虽名号小异,其大较略相依拟。
金根车虽起自秦造,即殷之遗制,今之乘舆五辂,即此之谓也。
案《阮氏图》,桑车亦饰以云母,晋之云母车即是,一与周之翟车其用正同。
安车既名同周制,又用同重翟。
山軿车,案《图》饰之以紫。
绀罽軿车虽制用异于厌翟,而实同用。
于今入阁舆与辇其用又同。
案《图》,今之黑漆画扇辇,与周之辇车其形相似。
窃以为秦减周制,百事创革,官名轨式,莫不殊异。
汉魏因循,继踵仍旧,虽时有损益,而莫能反古。
良由寺久远,典仪殊缺,时移俗易,物随事变。
虽经贤哲,祖袭无改。
伏惟皇太后睿圣渊凝,照临万物,动循典故,贻则后王。
今辄竭管见,稽之《周礼》,考之汉晋,采诸图史,验之时事,以为宜依汉晋:法驾则御金根车,驾四马,加交络帷裳;
御云母车,驾四马,以亲桑;
其非法驾则御紫罽軿车,驾三马;
小驾则御安车,驾三马,以助祭;
小行则御绀罽軿车,驾三马,以哭公主王妃、公侯夫人;
宫中出入则御画扇辇车。
安棹事,比之《周礼》,唯阙从王飨宾客及朝见于王之乘。
窃以为古诸诸侯有朝会之礼,故有从飨之仪。
今无其事,宜从省略。
又今之皇居,宫掖相逼,就有朝见,理无结驷,即事考实,亦宜阙废。
又哭公主王妃,《周礼》所无,施之于今,实合事要。
损益不同,用舍随时,三代异制,其道然也。
又金根及云母,驾马或三或六,访之《经礼》,无驾六之文。
今之乘舆,又皆驾四,义符古典,宜仍驾四。
其余小驾,宜从驾三。
其制用形饰,备见图志(《魏书·礼志四》。熙平元年六月太学博士王延业议。)
宫人擅出内门敕 五代十国初 · 李柷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四
宫嫔女职
本备内任。
近年以来。
稍失仪制
宫人出内宣命。
寀御参随视朝。
乃失旧规。
须为永制。
今后每遇延英坐朝日。
只令小黄门祗引从。
宫人不得擅出内门。
庶循典仪
免致纷杂。
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古风十首 其八 1199年10月 南宋 · 陆游
 押豪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仕如柳柳州,笺奏典仪曹。
君恩笃始终,赐骸老东皋。
历观亲党间,如我亦已遭。
世世当敛退,里门不须高。
二王书录 唐 · 张怀瓘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夫翰墨之妙。
多以身后腾声。
二王之书。
当世见贵。
献之尝与文帝十许纸。
题最后云。
下官此书甚合作。
愿聊存之。
此书为桓元所宝。
元爱重二王。
不能释手。
乃撰缣素及纸书正行之尤美者。
各为一帙。
尝置左右。
及南奔。
虽甚狼狈。
犹以自随。
将败。
并投于江。
晋代装书。
真草浑杂。
背纸皱起。
蔚宗装持。
微为小胜。
宋孝武又使徐爰持获十纸为一卷。
明帝料阅旧閟。
并遣使三吴。
鸠集散逸。
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更加编次。
咸以二文为度。
二王缣素书珊瑚轴二帙二十四卷。
纸书金轴二帙二十四卷。
又纸书玳瑁轴五帙五十卷。
并金题玉燮织成带。
又扇书二卷。
又纸书飞白章草二帙十五卷。
并旃檀轴。
又纸书戏字一帙十二卷。
并书之冠冕也。
自此以下。
别有三品书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
并旃檀轴。
其新购获者。
为六帙一百二十卷。
既经丧乱。
各所遗失。
齐高帝朝书府古迹。
唯有十二帙。
以示王僧虔
仍更就求散逸。
僧虔以帙中所无者。
张芝索靖卫伯儒吴大皇帝景帝归命侯王导王洽王珉张翼桓元等十卷。
其与帙中所同者。
王恬王珣王凝之王徽之王允之
并奏入秘阁
梁武帝尤好图书。
搜访天下。
大有所获。
以旧装坚强。
字有损坏。
天监中
朱异徐僧权唐怀允姚怀珍沈炽文等拆而装之。
更加题检。
二王书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
并珊瑚轴织成帙。
金题玉燮。
侯景篡逆。
缄在书府。
侯景后。
王僧辨搜括。
并送江陵
承圣末
魏师袭荆州
城陷。
元帝将降。
其夜。
乃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
并大小二王迹。
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
吴越宝剑。
并将作斫柱。
乃叹曰。
萧世诚遂至于此。
文武之道。
今夜穷乎。
历代秘宝。
并为煨烬矣。
周将于谨普六茹忠等。
并摭拾遗逸。
凡四十卷。
将归长安
大业末
炀帝江都
秘府图书。
多将行从。
中道船没。
大半沦弃。
其閒得存。
所馀无几。
弑逆之后。
并归宇文化及
至辽城。
窦建德所破。
并皆亡失。
留东都者。
后入王充
充平。
始归天府
贞观十三年
敕购求右军
并贵价酬值。
四方妙迹。
靡不毕至。
起居郎褚遂良校书郎王知敬等。
于元武门西长波门外料。
内出右军
共相参校。
典仪王行真装之。
梁朝旧装纸见在者。
但裁剪而已。
右军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纸。
装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
真书五十纸。
一帙八卷。
随木长短为度。
行书二百四十纸。
四帙四十卷。
四尺为度。
草书二千纸。
八帙八十卷。
以一丈二尺为度。
并金镂杂宝装轴织成帙。
其书每缝皆用小印印之。
其文曰贞观。
大令书不之购也。
天府之内。
仅有存焉。
古之名书
历代帝王
莫不珍宝。
齐宋以前。
大有散失。
梁武帝鸠集所获。
尚不可胜数。
并珊瑚轴织成帙。
金题玉燮。
二王书大凡一万五千纸。
元帝狂悖。
焚烧将尽。
文皇帝尽价购求。
天下毕至。
大王真书唯得五十纸。
行书二百四十纸。
草书二十纸。
并以金宝装饰。
天府所有。
真书不满十纸。
行书数十纸。
草书数百纸。
共有二百一十八卷。
小王四十卷。
张芝一卷。
张昶一卷。
并檀轴锦标而已。
既所不尚。
散在人閒。
或有进献。
多推于翰林杂书中。
玉石混居。
薰莸同器。
然书迹不易得。
宝之如玉。
弃之如土。
岂徒书也。
人亦如之。
用行舍藏
言行之閒。
不可玷缺。
亦犹虽在幽隐。
不以无人而不芳也。
往在翰林中。
见古钟二枚。
高二尺。
围尺馀。
上有古人三百许字。
夏禹功绩。
字皆紫磨金钿。
光彩射人
似大篆而神彩惊人。
非其时。
不敢闻奏。
弃于泥土中。
与瓦砾同也。
然滥吹之事。
其来久矣。
且如张翼及僧惠式效右军
时人不能辨。
近有释智永
临写草帖。
几欲乱真。
至如宋朝。
多学大令。
其康昕王僧虔薄绍之羊欣等。
欲混其臭味。
是以二王书中。
多有伪迹。
好事所蓄。
尤宜精审。
倘所宝同乎燕石
翻为有识所嗤也。
乾元三年五月日录。
起居注稿(二)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二、《承明集》卷一
八月十四日戊寅,奉上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寿圣太上皇后尊号册宝仪
昧爽,文武百僚集于大庆殿门外幕次,各服朝服。
仪仗鼓吹列于殿门外,禁卫等列于殿庭。
乐正帅工人以次入乐备而不作。)
皇帝自内服履袍入御幄,易通天冠、绛纱袍。
出御幄,执大圭,诣殿上册宝幄前褥位,西向立。
有司引举册官跪举太上皇帝册,中书令奉册,吏部侍郎押册案;
举宝官跪举宝,侍中奉宝,礼部侍郎押宝案次。
次引举册官举太上皇后册,吏部侍郎押册案,举宝官举宝,礼部侍郎押宝案。
册宝进行,皇帝步从。
册宝降自西阶,至殿下褥位,东向置定。
皇帝至殿下,面册褥位立。
举册官、举宝官跪举册宝,兴,至殿下当中褥位,南向置定。
礼仪使奏请拜,皇帝拜。
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
举册官举太上皇帝册兴,中书令奉册进行,诣皇帝褥位,置册于案。
举册官跪举册,皇上󲦤大圭,跪捧册授太傅太傅受册。
皇帝执大圭俛伏,兴,太傅奉册于殿东阶下。
次举宝,略如举册之仪。
次举太上皇后册宝,亦如之。
皇帝诣殿下当中南向褥位,少立。
册宝进行,出大庆殿正门。
皇帝升自东阶。
大圭,入御幄,服履袍还内。
先是阴雨连日,有旨降香祈晴,至是雨稍止,发册宝于殿上,故不尽如初礼。
册宝既出,皇帝自祥曦殿服履袍,乘辇出和宁门,至德寿宫大次。
皇帝降辇入次。
仪仗、鼓吹、仪卫等分列于德寿宫门之西外
乐正帅工人以次入乐备而不作。)
文武百僚就次,各服朝服以待。
册宝至殿西阶下褥位置定(册北宝南。)
侍中已下各就位次,引太傅诣本班西向立。
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出大次,执大圭
将至小次,释大圭,入小次。
礼仪使请皇帝躬行奉上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尊号册宝之礼
皇帝出小次,执大圭,升自东阶,至殿上褥位,西向立。
太上皇帝自宫服履袍出,即御座。
皇帝诣褥位,北向再拜,躬身奏圣躬万福。
又再拜,讫,诣太上皇帝御座之东褥位,西向立。
在位官皆再拜。
册升,中书令跪读讫,进于太上皇帝御座之东褥位,置册匣于案;
宝升,侍中跪读讫,进于太上皇帝御座之东褥位,置宝匣于案。
太上皇后册宝升,诣太上皇帝御座之东褥位,置于案。
皇帝诣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御座前褥位,北向再拜,俛伏,跪,称「嗣皇帝臣某稽首言」。
致词称贺讫,俛伏,兴,再拜躬身。
侍中诣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御座前,躬承旨宣答。
皇帝再拜讫,诣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御座之东褥位,西向立。
太傅等称贺礼毕,光尧寿圣太上皇帝降座还宫,内侍捧册宝入宫。
次捧寿圣太上皇后册宝进行。
皇帝后从入宫,诣寿圣太上皇后座前,行礼略如上仪。
太傅率在位官移班稍西,拜笺贺寿圣太上皇后,如拜表之仪,讫,退。
先是六月丁亥,集侍从、台谏、礼官尊号于都堂
礼官已与执政定用「光尧寿圣」之号矣。
既即席,左仆射陈康伯援笔书云云,吏持白预议者。
或谓尊号始自开元,罢于元丰,今不当复。
况太上视天下如弃敝屣,顾岂爱此数字哉?
权吏部侍郎汪应辰主之尤力。
或谓此主上奉亲也,不得援元丰自却不受为比。
于是签书者半,不书者半。
时议文已成,明日进呈,奉旨恭依。
给事中金安节中书舍人唐文若、刘瑛,权吏部侍郎凌景夏、徐度,权户部侍郎汪应辰殿中侍御史张震右正言袁孚监察御史周操、周某、芮烨、陈良翰,各以状陈所见,且谓光尧近乎神尧寿圣英宗诞节,尝以名寺,不可用。
庚寅降旨云:「前日议状已令施行,载览金安节、张震等别议各执所见,今欲从『光尧寿圣』尊号之议奉上太上皇帝,以『寿圣』尊号奉上太上皇后,尽所以钦崇之意。
已尝奏知,不容但已。
第恐数字中有未尽善,更令金安节、张震等商量,疾速来上」。
辛卯安节等请再集官详议。
壬辰,有旨不须别议,愿于都堂元集议状内签书姓名者听。
安节等遂奉诏。
既而有欲俟钦宗服除奉上册宝者。
礼官唐顺宗故事,谓行礼无害,第备乐而不作可也。
礼部员外郎刘仪凤独上议曰:「谨按上尊号册宝典故御正殿用乐,事属嘉礼,累朝必俟郊祀庆成然后举行。
治平以来,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号亦用此礼
降诏于即位之初,检举于公除之后,时虽不同,事则无异。
此皆󲦤绅先生熟复讲究,尽善尽美,可以依仿施用而无嫌疑者也。
太上皇帝为社稷大计,以天下畀付圣子,魏之明元、献文,唐之一祖三宗,皆不足道。
是以尧舜而下初无专门典故可以稽考,及受授之际,偶馀服制,亦无举行尊号可否之文
然而治平以来记录甚详,情文两尽,今日依仿斟酌,寔合《礼经》。
如或畏嫌疑,失援据,于三经五常之道有所牴牾,不独有司失职为议者所非,亦祖宗家法所不许也。
太上皇帝钦宗备礼终制,见于诏书,外则用汉、魏权时之文,内则行祖宗遂服之礼。
燕享不举乐,策试不御殿,皆其事也,何独于尊号册宝而疑之
议者曰:『永贞禅位于元和,宪宗故事可以引用』。
考之新旧《唐史》、《会要》,自武德以来皆用易月之制,既葬之后谓之无服。
群臣所上尊号亦多在即位之年,与本朝事体大相远也。
就使可据,则即位而未改元,观俳优丹凤门,观竞渡于鱼藻宫,击鞠于神策军,观乐于麟德殿之类,前代亦有引用者乎?
议者又曰:『丧三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
祖宗虽用唐虞三代之制,而升祔之后祠事毕行,不止天地社稷而已。
尊号之礼何独有嫌
备乐而不作可也』。
是又不然。
祭祀之典难于久旷,汉魏以来行之于易月之外。
葬而祔庙,虽用乐可也。
本朝通用古礼,谓之美事。
未终制而上徽号,祖宗以为难行。
使其设而不作在礼无害,则治平之后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号,何为不于即位降诏之初遽上册宝,而必待三年之后乎?
慈圣光献之于治平宣仁圣烈之于熙、丰,母也。
熙宁元祐之初,犹以所尊为之厌降。
主上以鸿名徽号盛礼备乐,极人子报称之初心,不容少有阙文以贻他日之悔也。
司士贲问礼于子游,子游诺之。
子琐曰:『汰哉!
叔氏专以礼许人』。
夫子游所以诺之者,以其合于礼也。
不以合于礼者告人,而以意之所安者许之犹曰不可,而况一时大典,无所依据,轻议而遽行之,恐非臣子所以爱君父惜国体之意。
窃详六月二十九日诏书,已依祖宗故事,所有条具典礼,乞俟将来钦宗终制检举以行,则国家盛德美事超冠前古,而主上事亲之礼与情实相称矣」。
议者虽是其言,然谓事亲当权宜而致厚,故不复改。
还淳 唐 · 吴筠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五
伊太素之元风。迨羲轩而寖隐。
虽朴散以成器。暨唐虞而未泯。
淳化日以沦亡。及殷周而殆尽。
唯挺生之尼父。睹浇漓而致悯。
乃修诗书制礼乐以救崩隤。将驱末驾以旋轸。
元元适彼流沙。遗道德于关尹
文约而义赜。俾浮竞以返本。
固天运之推迁。虽圣人亦不能扶其颠陨。
五霸既没。七雄交驰。
爰至暴秦。儒残道隳。
皇汉底定。人怀缉熙。
孝文御宇。所向无为。
刑法几措。欢心秉彝。
孝武好夫征伐。亦兼崇于典仪
虽纯懿未举。而文章载施。
元成懦弱。政教陵迟。
彼苍生息肩之日。在世祖中兴之时
孝明之匪德。为祅梦之所眩。
创戎神之祠宇。遵恍惚之妄见。
始涓涓于滥觞。终浩瀚以流羡。
三国而犹徵。更五胡而大建。
华夏之礼废。边荒之风扇。
沴气悖以兴行。人心飒以倾变。
遂侮君亲。蔑彝宪
瞢跣贵。簪裾贱。
事竭思以徼福。劣含疑而惧谴。
上发迹于侯王。下无劳于奖劝。
尊赑屃之金狄。列峥嵘之紫殿。
伐千亩之。不足纪荒唐寓言。
倾九府之财。焉能充悃款诚愿。
于是宝树琼轩。淩云照日。
鉴锽窈窕。不可谈悉。
章华之宏壮。罗区宇而比栉。
栋宇以来。未有俦匹。
重贝叶讹谬。轻先王典籍。
钦刑残鄙夫。宴广厦精室。
使白屋终劳。缁门永逸。
自国至家。祈虚丧实。
虔而是者。则绐之以嘉祥。
沮而非者。则欺之以罪疾。
故中智以下。助成其奸宄之术。
可谓至真隐。大伪出。
所以㜸党妖徒。此焉游息。
储不因耕。衣不俟织。
诱施冒货。鲸吞蚕食。
若蛟螭之在水。犹豺豹之附翼。
罔不假小善以外慈。藏深邪而内贼。
岂止一时之封豕。乃为万代之蟊贼。
足使宵人得意而傲睨。上士伤心而悯默。
于戏。天道乎。
人事欤。天道远而难晓。
人事近而可详。虽孽自天启。
亦祅由人彰。斯乃钟刘石之两羯。
偶符姚之二羌。凭胡书之诙谲。
资汉笔以阐扬。道安讨论于河洛。
惠远润色于江湘。图澄挟术以鼓舞。
罗什聚徒以张皇。迹无徵于班马。
理唯窃于老庄。褒蛮陬为中土。
贬诸夏为偏方。务在乎噬儒吞道。
抑帝掩王。夺真宰之柄。
操元化之纲。自古初以逮今。
未有若斯之弊。逆天暴物。
干纪乱常。爰自晋宋。
迄于齐梁。靡不兴之者灭。
废之者昌。竟流遁而不返。
终取悔以危亡者。其故何哉。
盖蓼虫忘辛。习其久玩。
将助其理。反增其乱。
若运穷数极。则君悟臣断。
亿兆不谋而密移。神祇应感而冥赞。
山川为之澄穆。日月为之炳焕。
自然朝思文明。野冀贞观。
譬层冰之坚积。非阳春不能使之剖泮。
当是时也。太上有命。
爰徵万灵。敕司奸以纠慝。
执法以详刑。五帝合符。
三皇同征。乃命天将。
总天丁。伐天鼓。
扬天旌。挥金镶。
掷火铃。使列缺。
激迅霆。出昭旷。
入杳冥。捕无影。
搜无声。获妖师。
歼氛兵。正太阶。
埽欃枪。荡遗祅于千载。
流惠泽于八纮。班师下土。
功归上清。然后人伦可以顺化
神道可以永贞。变讹僻之俗。
为雍熙之氓。伫淳风之克复。
吾乃鼓腹击壤于岩坰。吟咏柏皇与骊连大庭而已矣。
宋常丞德之阆州1205年 南宋 · 魏了翁
 押微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十年痼丘壑,厌食青山
不作时世妆,短褐怀明玑。
出门歌一曲,听者魂为飞。
方骑将军马,旋闯师氏闱。
清名满双宇,宥画裨枢机。
便面障俗尘,不肯缁素衣。
一朝典仪蕞,云步方峨巍。
顾怀锦屏胜,见谓天下稀。
彤幨下青冥,骢马黄金鞿。
假道浙以东,袖有四明归。
我来今二年,几度与客违。
名位偶君似,临分重依依。
风节耐岁晚,富贵倏晨晞。
相期久远看,努力踵前徽。
西京左藏库副使高遵裕可依旧西京左藏库副使通事舍人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三、《文恭集》卷一七
敕某:惟上閤赞司之职,盖右列清要之涂,非夫材称显闻,不得兼领。
以尔勋门华绪,内使宿名,久戍边防,克奋忠毅,夙图上略,尝闻善谋,守固封疆,方收远绩。
擢预典仪之秩,用增武爵之荣。
益思尽规,以答殊宠。
上舍生策题己亥秋 南宋 · 程公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九、《沧洲尘缶编》卷一四
汤之盘有铭,武王受太公之戒,所御器物咸有铭。
古先哲王明睿生知,道德纯备,一动息,一颦笑,无非天理之流行。
而戒谨恐惧,其严若此。
岂人心之易于弛,虽圣人亦不可一日而忘其规警耶?
唐太宗以十渐不克终之疏列屏障以自省,后世称之曰贤君。
明皇以《山水图》代《无逸图》,开元天宝之理乱以判。
敬肆劳逸,一念之差,信可畏耶!
我国家自艺祖造邦,钦重儒学。
太宗继之,盖用意于稽古礼文之事。
尝书《孝经》,勒碑于秘书监
又自以圣意制座右欹器,真宗为之论。
所御玉宸殿,储经史八千卷,不杂他书。
仁宗在御岁久,孙奭所上《无逸图》,揭之讲阁。
圣德光大,谨终如始。
哲宗以吕公所纂《尚书》、《论语》、《孝经》要义百篇,书写观览,又用吕大防之奏,图仁宗三十六事于坐隅。
高宗中天,投戈讲义,而九经皆手书石刻。
孝宗嗣服,亦于清燕之所,揭《敬天》之图。
奕叶继承,心法相授,以至于我皇上,甫登大宝,即营缉熙殿,髹漆金刻,为座右铭
罢朝则御讲帷,阅章疏,寒暑不辍,一十六年于兹矣。
顷又摘六经之有关于天道者,章分句析,亲御翰墨,为《敬天十二图》,制叙跋系其颠末,步趋乎祖宗之典训,规范乎圣贤之格言,仍命道山摹勒琬琰。
斯文之重,天下之福也。
季秋吉日辛卯,九筵穆卜,先期申警,蔬食斋居。
言款清宫,冻雨飘洒。
祼飨世室,阴凝未舒。
逮羽卫导行,玉辂趣驾,云翳一扫,晴景四开。
都人骈首以观天仗之森严,天颜之肃穆,而后喜可知也。
丙夜禁门启钥,臣工骏奔,上端冕入就次,月星明朗,乐舞和愉。
穹示顾歆,克竣熙事,颁贺肆赦,典仪备举。
质以前三岁烈风雷雨之变异,思成之庆,宁易致耶!
岂《敬天图》之作,忱念孚格,不专于牺牲玉帛之荐乎?
天人相与之际,殆未可以私意测。
然以上之逊志典学,岂今之寅畏而昔乃不然乎?
意者鼎雉申戒,云汉惧灾,天固以是启商周之中兴与?
不然,阴晴转移于翻覆手间,虽父母之于子,训告保惠,亦不如是之恳恻也。
善言天者,必有以證于人。
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舜之察天文以审己之当天心与否也。
二曜薄蚀,五纬错行,日官所书,殆无虚月,则乾象之失其轨,岂无其故欤?
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
禹之治水,以九畴彝伦之叙而成功也。
炎官甫戢,海若加横,堤揵冲决,生民昏垫,则五行之失其性,亦岂无所兆欤?
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盈宇宙之间,有一物不得其所,君人者之责也。
旱魃肆虐,飞蝗遗种,近畿一稔,几出天幸。
东浙荐饥,宁无后忧?
则玉烛之不调,得无有任其咎者欤?
《春秋》谓一为元,外吴楚而内中国,小雅尽废,则吴楚交侵而中国微,圣人之所忧也。
今敌既灭,兵备不辑,国威不张,疆土日蹙,则天道之助顺,何乃寂无其应欤?
虽然,气运之有盈虚,物理之有信屈,如前所述,犹可诿之造化,以俟天定。
至于人事之与天理参者,抑亦有当议焉。
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今班序布满,簪弁森列,若不乏才也。
而白驹空谷,犹不免于金玉其音,经营四方,或无预于出入风议,则好恶之拂人性,无乃枉直有未辨耶?
天佑下民,作之君师,今赦宥数颁,宽恤有诏,若不忘吾民也。
而中洲鸿雁,四境之流离莫救;
鲂鱼赪尾,内地之根本日拨。
则载舟覆舟之可畏,无乃思虑有未及耶?
《洪范》八政,食货为先。
今公私储积,匮于军兴,而县官之费用不为之裁损,风俗之僣奢不为之限量,楮币日滥,增钱不已,铜镪日耗,销毁莫戢。
节以制度,岂无术以救其弊耶?
王公设险,法象天地。
今襄、汉形势,荒残日久,淮、蜀奥壤,虔刘几尽。
阃制角立,遇敌而莫相为援。
兵将怯懦,滥赏而未尝加罚。
折柳樊圃,将何策以起其弱耶?
天意之未孚者既如彼,人为之未至者又如此,反覆参验,则禋祀之飨祐,固可以觇悔祸于上苍,而德政之有阙,恐未足以销咎徵于既往。
或谓上之笃意务学,小心事帝,非不恭且恪也。
而阴阳家所谓百六之数,适相参会,其交度也固有时。
九曜运行,迭相盈缩,其进退也自有序。
审如是,则惠迪吉,从逆凶,如影响,惟先格王,正厥事,乃为虚语乎?
谛观《敬天》之图,心画谨严,先后如一。
退朝燕坐,声色玩好,决莫能为德性之移。
而道途窃议,尚有过于责难者。
皇自敬德,要不必以人言为忤,而益当以高明光大加之意,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无徇其名而既其实,则怨汝詈汝,其有补于学问者,不既多乎。
天不远人,随念昭格。
圣学就将而不已,圣德日新而又新,易危为安,用祈天永命,岂不同此一机耶?
诸君咏皇化辟雍之涯,历岁滋久,菑畬经籍,佩服礼义,铢积寸累。
由是而升尧舜君民,乃无负于所学,岂特区区为利禄温饱计哉。
其探索天人性命之源,发扬帝王心法之奥,有可以匡世屯、裨圣治者,正学以言,有司将拔其尤以献于上。
乞权住豫王葬礼奏(一庆历元年二月 北宋 · 孙沔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四、《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三
臣伏睹豫王以逡巡致疾,奄弃妙龄,人神共悲,叹戚何及。
况陛下以一人继体之大,慈父钟爱之心,变礼伸情,追爵制服,故四方知陛下思念之怀,悲感之意,亦已至矣。
使天下为父者,足以仰仁慈之孝也。
窃闻欲取五月中葬于永定陵,以《春秋》之义,固为得礼。
盖陛下以哀痛之深,无以尽其意,而欲饰终显迹,冀竭精志。
虽使死者有知,亦无所益。
谅大圣至明,无幽不照,岂于此事,更有所疑。
实以情所未忍,遂起此议。
今左右大臣,宗亲中阃,皆为皇眷轸悼,未敢直请缓期。
切恐因仍成事,难复救论。
臣职当建言,故非获已。
当君父痛切之际,而复不能将顺其旨,获罪必矣!
臣岂惜一黜,而误陛下之远谋、朝廷之大计也!
豫王未可葬者三,悉数以陈,愿赐详览。
且一品之葬,礼式甚烦,百日之间,工役难就。
启土垄山,驱人劳众,诸宫因此葬者亦多,所费之财,非五十万未能毕事。
三司力屈,百计收敛;
边鄙宿兵,未得丰足。
岂宜以三岁之恩,忘四方之事?
此未可一也。
京洛之间,冲要之所,自昊贼侵轶,国家征讨,馈运粮草,赍送甲兵,往还骚扰,民颇不聊,配率科徭,岁无虚刻。
茔墓若此骤兴,州郡如何供给?
此未可二也。
复况西贼窃伺中国,已仅数年。
以水旱不调,谓得天时
将帅不和,谓合人事。
巧摇百端,思欲一决。
今若因我之忧,起役之次,或尽兵力,以幸此灾,益启戎心,转为边患。
此未可三也。
臣所见至愚,固未为得,庶尽恳切,上补聪明。
欲乞权且就近安殡,俟西事稍定,一二年间,具礼改葬,正合典仪
伏望皇帝陛下以礼制情,以义断恩,以祖宗社稷为心,以安危休戚是念,无执小节,以妨永图。
臣恭闻真宗皇帝年四十馀,方长育陛下,司牧群生,为世真主。
今陛下盛德形容,始三十岁,受万世无疆之福,何患乎锡羡之嗣晚也!
伏乞养气保神,顺时进膳,特宽圣虑,专断邦畿,则天下幸甚!
皇帝朝见太上皇帝仪奏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一日 宋 · 黄中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四、《中兴礼书》卷一八○
今月十二日皇帝朝见太上皇帝仪:前期,仪鸾司设大次于德寿宫门内,小次于殿东廊,西向。
其日,俟皇帝出,即御座,从驾臣僚禁卫等起居如常仪
皇帝降御座,乘辇,将至德寿宫,报文武百僚诣宫门外迎驾起居。
讫,前导官太常卿、閤门官太常博士、礼直官先入,诣大次前分左右立定。
俟皇帝诣德寿宫大次降辇入,次御史台閤门太常寺报文武百僚入诣殿庭,北向立定。
导官前导皇帝入小次,帘降。
太上皇帝即御座,小次帘捲,前导官导皇帝升殿东阶,诣殿上折槛前,奏请拜。
皇帝再拜讫,前导官导皇帝稍前,躬奏圣躬万福。
讫,导皇帝复位立,又奏请拜。
皇帝再拜讫,导皇帝诣太上皇帝御座之东,西向立。
导官于殿上,随地之宜少立,揖,班首已下躬。
典仪曰拜,赞者承传曰拜,在位官皆再拜讫,直身󲦤笏,躬身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出笏,就一拜,又两拜,拜讫,且躬身。
班首不离位,奏圣躬万福讫,典仪曰拜,赞者承传曰拜,在位官皆再拜,又两拜。
拜讫,直身立,卷班出。
导官以次退(从驾官归幕次,以俟从驾还内。)
太上皇帝驾兴,皇帝从入见太上皇后,如宫中之
讫,以俟皇帝还内,如来
按:每遇正旦冬至及朔望,并乞依上仪。
元正太和殿赐宴纪事二律 其二 乾隆庚戌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五十一
十五推年五十逢(予于二十五岁践阼自后纪年逢五则为正寿纪年遇十春秋又恰逢五五与十皆成数而今岁五十五年又值天地之数自然会合循环相生未可思议昊苍眷佑于予若有独厚者然),钦膺天数惠偏钟。
归诚适预正(平声)而贺廓尔喀在西藏之西万里归诚适于岁内嘉平望间到京元正亦随班末行礼得瞻朝会典仪自必倍加欣幸)祝寿兼呈贡以重暹罗本年值例贡之期专遣使臣并赍万寿贡品至朝鲜岁有庆祝例贡今岁因八旬万寿复增贡一分非重其物嘉其爱戴之忱可谓明于大义)
玉爵屠苏百礼洽,金猊瑞霭万祥浓。
抚时幸值承平会,泰九三思凛益恭
言仪卫三事奏景祐五年九月 北宋 · 贾昌朝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一、《太常因革礼》卷二八、《宋会要辑稿》舆服一之一八(第二册第一七五○页)、《宋史》卷一四五《仪卫志》三、《宋史新编》卷三二
一事,南郊卤簿,车驾出宫诣郊庙日,令执毬杖供奉官于导驾官前,分列迎引,至于斋宫。
窃以毬杖非古,盖唐世尚之,以为玩乐。
其执者皆亵服,锦绣珠玉,竞为侈丽。
既不足以昭文物,又不可以壮军容。
常时豫游,或宜施用。
方今夙夜斋戒,亲奉大祀,端冕颙卬,鼓吹不作,而乃陈戏赏之具,参簪绅之列,导迎法驾,入于祠宫。
稽诸典仪,未为允称。
伏况导驾官自有两省员数悉备,不烦更有此色供奉官在前迎引。
臣欲乞今后乘舆出诣郊庙日,权令彻去毬杖,候礼毕还宫,鼓吹振作,即依常式排列。
所觊斋宿之仪,无至慢渎。
二事言大驾卤簿,有羊车前列者。
臣案羊车本汉晋之代,乘于后宫。
隋大业中,增金宝之饰,驾以小驷,驭以丱童。
自是以来,遂为法从。
唐制兼有辇车、副车之名,国朝因循,尚未改革。
伏以郊祭天地,庙见祖宗,车服所陈,动必由礼。
至如四望、耕根之属,兼包历代,皆或有因,岂容后宫所乘,参陪五辂?
臣欲望今后大驾卤簿内不用羊车。
倘施禁中,自有前制,所冀肃恭斋飨,稽合典仪
三事言南郊大祀,卤簿仪卫甚众,有司虽依典礼,名物次第,兵仗数目,预先分布,及五使量行案阅。
其被差执掌吏员兵伍,素不闲习,行列先后,多失次序,所持名物,亦或差互,押当官但以行事为名,亦或失其处守。
臣窃谓三载亲郊,国之大事,旁陈象物,仰法乾行,四方之人,观礼于是,宜详制度,以显光华。
臣欲乞今后大驾卤簿前后仗卫次第,于致斋前使仪仗、卤簿使令有司执簿籍,率押当官员人吏,暨诸卫诸省执仗兵士为将领者,自殿门至郊庙分定行列之处,详视先后次序及器仗名品,无令差忒。
严戒押当官执事人吏等,不得辄离位处。
所冀阐朝家稽古之法,示圣人飨帝之能。
如允所奏,伏乞付外施行。